在文藝復興之后的西方藝術中,線性透視在繪畫里大量的被應用,直接導致國外攝影師在拍攝時,很喜歡用大廣角構圖,突出線性透視的方式來表達空間層次。在攝影中,我們常用匯聚線、重復縮小以及夸張前景這3種方式,利用鏡頭(特別是廣角鏡頭)來突出線性透視下的前中后景層次。線性透視,簡而言之講就是“近大遠小”,原本平行的線條,在向遠方延伸時會不斷的會聚,直到在滅點處匯合成一個小點。攝影中,并不是機位越低或者越高就更好的。恰到好處的構圖,同時利用多種空間表現手法提升層次感,考驗了攝影師的前期功力。
匯聚線的拍攝,就是要利用場景中向遠方延伸會聚的線性物體,來突出空間感。雖然光影立體感不強,但是這條向遠方不斷延伸會聚的小路,卻給照片帶來了縱深感。道路,河流,橋等等,都是天然的匯聚線,在前期構圖時取入他們,不僅可以拍出引導線,還能極大的提高照片的層次感。攝影師巧妙的利用天然的礁石和水流,拍出了一根根匯聚線,既引導視線到了遠方的巖石和落日,又利用線性透視,表達出了三維空間感。
線性透視的一大表現,就是近大遠小。因此如果我們在構圖的時候,特別是廣角拍攝前景時,如果能發現一些重復的物體。那么這些重復的物體,會在畫面中,由近到遠的不斷縮小,就可以表現出空間感了。例如下圖,攝影師在構圖時取入了一大片魯冰花,這些原本差不多的花,在畫面中卻是不斷變小的,這樣讀者就能感受到這個不斷向遠方延伸的三維空間。前后景的實際距離不過十來米,但是在廣角的作用下。重復的正方形鳥居,不斷的變小,這樣我用重復縮小的方法,結合鳥居的互相遮擋以及小路的匯聚線效果,很好的體現出了照片的空間感。
在攝影中,攝影師常常采用低角度、接近拍攝的方式,利用近大遠小的線性透視,夸張的表現前景物體大小,從而讓觀眾理解物體間的前后關系。只要善于發現,自然和生活場景中,有很多不斷重復的物體。在前景中加以利用,空間感自然而然的就表現了出來。低角度拍出來的前景礁石,竟然比畫面右上角的人還大。這種錯位的大小關系,讓讀者立馬就理解了他們的前后空間順序。
如果你的照片中,建筑很大,汽車很小,符合人類的認知,那么這種關系是很難讓人看出他們的前后距離的?鋸埱熬暗年P鍵,是要找到原來相對較小的物體,在畫面中表現得和背景中原本較大的物體更大或者差不多大。通過畫面表現和人類認知的錯位關系,才能體現出透視空間感。例如下圖,我只是左邊畫幾個圓,右邊畫一些小的橢圓。你是不可能從這種簡單的幾何形狀大小中,找出他們的空間關系的。只有我告訴你(或者你看出來)左邊是石頭,右邊是三個小人,你才會感受到這種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