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照中國的紀實攝影,如果按照以上標準來衡量,其實合乎標準的并不多。比較典型的優秀作品,則是解海龍的關于希望工程主題的作品。通過“大眼睛”等具有極大影響力的影像,他把中國的現實生活里真實的一面給揭露了出來。近日,浙江省攝影家協會在寧波舉辦了一個攝影理論培訓班。作為授課老師,鮑昆為參加培訓班的攝影師們分享了自己的攝影理念。
在那個年代,解海龍的作品還有另外一個意義,即攝影作品終于可以直面苦難和陰暗面,甚至可以把它們放到人民大會堂去展示了,而且這樣的照片獲得了官方的默認和許可,并且直接促進了中國的教育狀態的改變。所以,攝影早就不再以“美”為唯一的標準,它是可以替代文字的話語工具?梢杂涗浀膬热萦泻芏,那些即將消失的景物、人與人的關系、生態環境等都可以用視覺來表現和敘事。
閱讀這本書對我而言最大的意義不僅僅是獲得了關于攝影的某些觀念,而是通過作者的思考激活自己,不僅要觀看,更要思考。智能手機的普及,將攝影更加徹底地接入現代生活,每一天都有大量的照片被拍攝、被觀看、被評論。但是,你是否認真思考過一切從何開始?攝影改變了世界沒錯,但是攝影是如何重新塑造了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你每天都在拍照,但你真的知道你在拍什么嗎?如今滿大街都是舉著手機隨拍的人,那么我們到底應該拍什么?鮑昆說,自己的起點也是從拍風景、拍花花草草開始的。他說,拿起相機,就上公園去拍,拍風景為主。“當時就是追求所謂的美,‘美’這個字真是害死人,因為拍這個沒什么用!
攝影作為一種娛樂,已經變得幾乎像色情和舞蹈一樣廣泛——這意味著攝影如同所有大眾藝術形式,并不是被大多數人當成藝術來實踐的。它主要是一種社會儀式,一種防御焦慮的方法,一種權力工具!墩摂z影》一書中的部分火花,閱讀蘇珊?桑塔格除了獲得這些觀點的洗禮之外,還有許多刺激點散落在文章的各處,這是一本需要反復閱讀的書。
這本書包括六篇文章,起初發表于《紐約書評》,最初的寫作沖動是源于觀看阿勃絲攝影回顧展,她想要以此展開“討論攝影影像之無所不在引起的一些美學問題和道德問題”,結果思考纏繞著思考,一篇催生另一篇,在系列文章中,她幾乎談到了攝影的方方方面面,比如攝影與美術的之間的關系,攝影的超現實性,攝影的侵略性與捕食性,攝影在表現自我與記錄世界之間的矛盾,攝影對現實生活產生的影響等等等等,蘇珊?桑塔格并沒有一二三四的把結論排列在我們面前,而是在文章中發散性的思考和延展,使得閱讀的過程如同在一條山洞間跋涉,時而陡峭,時而平緩,沒有路標,一切風景都要你自己去感受。他覺得,紀實攝影起碼要有獨立的思考。這些年,大家總是被各種時髦的說法忽悠,老是被概念和題材左右。鮑昆說,有些照片拍得很漂亮,但是它除了告訴你攝影師知道前景、遠景等技巧概念,再不能告訴你別的信息。時代豐富的歷史信息都被攝影師唯美的小要求給屏蔽、過濾掉了,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紀實攝影最重要的是人文關懷。具體來說,就是紀實攝影在當代傳媒上擔當的角色,主要是揭露社會黑暗、戰爭暴力和各種非正義的人類現象,以及成為人和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的關系的一面鏡子。它不但是一種聲音、一種批判力量,而且直接可以和社會進行良性互動,最終,是以關懷人本為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