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之后,中國人幾千年來的文化自信被摧毀,國門大開,貌似我們一切都是不好的,都落后了。這個落后就包含了“文化與審美”。但那個時代,有那個時代的局限性,當一個饑餓的人開始出逃時,是慌不擇路的。大學時代也憤青過,也是這幾天也開始理解了木心先生說的:不知原諒什么 誠覺世事盡可原諒。連續談了兩次攝影美學的問題,感謝很多影友的抬愛,既然還是有一部分朋友喜歡這些東西,今天我系統的來談談,我對攝影美學的理解。當然,還是要說這都是一家之言,僅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交流而已。分享的東西都與職業攝影師無關,也與商業無關,純碎藝術感性領域的探討交流。就好像看到一個書法家寫字寫得很好,開口問人家是:大師,請問用什么筆和紙才能寫出您這樣的字一樣”,這樣匪夷所思的想法看著可笑,確實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使用大光圈拍攝,移軸效果會更明顯,所以要特別注意焦平面的處理,傾斜方向和轉動角度稍微改變,焦平面就會發生變化。拍攝主體如只有一個人時會容易很多,而用移軸鏡頭拍攝兩個人或多人合影時,對焦平面的判斷就依賴于攝影師對鏡頭的熟悉程度了。拍攝兩位身高不同的人,如新郎、新娘同時入鏡,鏡頭的轉動方向就需要調整,使焦平面在畫面中的線性范圍覆蓋兩位被攝主體的臉部或想要合焦的部位。鏡頭的轉動直接決定了焦平面是否處在想要合焦的主體部位。
陽光透過窗子從畫面的左側照進來,帶來的光影和笑容恰到好處地結合在一起,有種廣告畫面的氛圍。我將焦點放在新娘的眼部,虛化掉下巴以下的部分,目的就是想突出眼神里、嘴角上透露出的幸福味道;槎Y攝影要在極其有限的時間里、既定的環境下完成瞬間定格的畫面,很難去人為設定空間和光線。所以,大家都會覺得在這種情況下,移軸鏡頭很難派得上用場。其實不然,利用移軸鏡頭也能拍出有紀實感的婚禮作品。
我也接觸過幾個德國的,美國的朋友,帶他們逛過園子,他們開始也是覺得蘇州園林看不懂,雜亂無章,恍惚......但我在想,他們不能理解的,就是我們的不好嗎?顯然不是 ,在他們看來就是混亂不堪的院子,在我看來是天人合一的寶。他們不能理解是因為他們只感受了“身”的部分,即是視覺,眼睛。還有心與靈的部分是一個人從小受過的教育與讀過的書還有思考的累積。 他們缺失這部分,自然感受不到。當下的全民攝影時代,對攝影而言,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好是因為更多人希望用相機去表達自己;壞是因為當更多人拿起相機時, 潛移默化會被世俗的東西左右著帶入一個“物化”美的時代。我們在QQ群,網絡上看到最多的一張好片放出來,第一句評論通常都是:“什么器材拍的。這反應了很多人腦子里看到好片第一感覺不是陶醉于這種美,而是用一個既定理論去物化美,因為要達到什么器材,什么標準,什么數據,就可以擁有這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