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體融合的多元時代,無論傳統報刊還是電視、網絡上,包括微信、微博、APP客戶端等,各類影評文章或長或短、或深或淺,伴隨著近年來中國電影產業的快速發展,幾乎遍地開花。然而,在這樣一個眾聲喧嘩的媒介環境里,業界和觀眾究竟需要怎樣的影評?作為一檔電影文化評論類的日播節目,《今日影評》于2016年8月8日推出,每期時長8分鐘,旨在發布權威電影評論聲音,分享電影觀點,為好片點贊,為“爛片”號脈。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左衡就是《今日影評》的“?”,經常被邀請擔任影評人,對相關電影進行解讀。
然而,“《今日影評》一放,學生就看手機。”山東藝術學院副教授劉強結合教學實踐后卻陷入困惑,他也在思考:媒體融合時代究竟需要怎樣的影評?確定無疑的是,“媒體變遷對影評的影響巨大”,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表示,在他的寫作經驗中,報紙刊載的影評文章要比純學術的電影論文社會反響大,而微博發表的影評有時影響力更大。他以電影學博士、“網紅”影評人圖賓根木匠為例,覺得圖賓根木匠的影評“文風上看不出學術訓練”。圖賓根木匠本名虞昕,出版于2010年的《瘋狂影評:圖賓根木匠影評精選》是一本曾經紅透網絡的影評文集。石川曾審讀過他的博士論文,認為博士論文的語體是有學術規范的,他“驚訝”在于:圖賓根木匠是怎么轉換語體的?
“最早在網上寫影評,也不發表,也沒功利心,就是想寫,‘骨灰級’電影‘發燒友’的感覺。”圖賓根木匠回應說,沒有刻意想過怎么轉化語體。“我一直在做媒體,但沒有做過紙媒。”1905電影網的執行總編輯蔡亮與圖賓根木匠頗有同感,他說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時光網,“那時在網絡上寫影評沒有功利心,就是愛好電影。”媒體融合時代的大眾可以通過更多渠道接觸到影評。對于影評人而言,面對不同媒體要學會和適應語體轉換。比如,給微信公眾號寫影評,語體就要時尚。當然,也可以采取“對抗”的寫作方式,“我有我的語體,為什么要改變?”石川說,他也不排斥有的學者采取“對抗”式寫作。李道新認為:“作為個體,要尋找自己的語感和表達方式,找到自己的表達方式就好。”至于影評寫作是獨立的還是介入電影營銷,問題很復雜。“好像得到‘獨立’兩字后就有加持。”石川說,其實中國沒有獨立媒體,同樣也沒有獨立影評人。在圖賓根木匠看來,“批評是要有法律界限的。‘獨立’永遠是相對的,是內心的一個道德律。最惡劣的影評是,明明是謀利的,偏偏把自己包裝成‘獨立’的,混淆是非。”左衡認為:“影評有影評的底線,一定要站在公信力和操守上。”
“要尊重觀眾,對觀眾和用戶分眾,遵循有理有據的影評,真正做到對觀眾有引導作用,讓觀眾對創作有更加深刻的認識。”蔡亮認為,影評除了要堅守一定的底線,還應站在整個中國電影產業的大角度做評論,要看影片對中國電影行業是不是有影響,而不是就其本身談故事內容,特別是不能一味地跟國外做對比。“從這個角度出發,可能就不是僅看一部影片的事情。”蔡亮說。